Singapore (Ji Yang) Cai Clan Association 
新加坡濟阳蔡氏公会

 

姓氏的郡望、堂号与其文化内涵

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,沟通情感的纽带。

中华姓氏源于上古,延续到当代。它以血缘为脉络,载录各姓氏种族的渊源世系,兴哀荣辱。而"郡望"和"堂号",则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、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,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及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,也是追源逆流的基本线索。姓氏的族谱一般都标明"郡望"(地望)和"堂号",让人们了解各姓氏的起源、发祥和支派族属的基本脉络,借以查证家世渊源、寻根问祖。

历代豪门称郡望

"郡"为行政区划,"望"指名门望族,古时"郡望"(亦称地望)连用,是指世居某地为当地诸族所仰望,并以此而别于他姓族人。春秋战国末年,各国在边地设"郡"。秦统一中国后,全国分设40个郡,郡下设县。宋代,郡的行政区划被取消,但"郡望"作为专指某一地或某一"高门望族"的习族乃被沿袭下来,并与"门阀"制度紧密相连。

所谓"门阀",是门第、阀阅的合称。"阀"表示功劳的大小、品级,"阅"表示资历和年限。门前有"阀"表示家有功名,乃仕臣之家,固称"门阀"(名望),他们的地位和声望形成的权威世代传承,官方甚至划分姓族等级,确定门阀的序列与地位,这就是门阀制度。

在封建社会,最尊贵的姓是皇帝的姓,称为"国姓"。皇帝赐"国姓"于功臣以示褒扬,受赐者则以此为荣。李唐王朝在唐太宗干预下,将皇室李姓定为姓氏第一,外戚王氏定位第二。武则天执政时改武姓为第一,武则天死后,仍复以李姓为第一。最能说明姓氏贵贱尊卑的是宋朝编的《百家姓》,该书的前八姓:"赵钱孙李,周吴郑王",赵姓是皇帝赵匡胤、赵构之姓,系"国姓",当然位居百家姓之首,钱姓为吴越王钱缪之姓,其余六姓均为当时皇后外戚之姓。在封建社会"门阀"制度下,姓氏影响着没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前途命运。

蔡氏郡望在济阳

自古而今,蔡氏族人决大多数均尊"济阳"为本族的"郡望"和"堂号"。

蔡氏族人源自商周,公元前1027年,周武王东微灭商,封其第管叔鲜、蔡叔度、霍叔处三人监视武庚(纣王之子),称为"三监"。叔度封侯于上蔡(今河南省)。叔度殁,成王命其子仲使践侯之位,以国为姓。蔡氏子孙先后播迁新蔡(今河南省)、下蔡(今安微省)等地。

济阳县为西汉时设置,其故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,宋、金之后,黄河多泛滥,济阳城毁于洪水。故城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许河乡一带。蔡姓的后代散居于济阳、考城、陈留一带。汉代居住在陈留圉(yu 去声)城县(今杞县圉城镇)一带的蔡姓大家族,自西汉末年发迹,到东汉末年,发展成名门望族,其著名人物为东汉学者蔡邕( yong 平声)。蔡邕不谨精通历史和书法,而且好辞章、数学、天文,善鼓琴、同音律,才华横溢,学识渊博。灵帝时蔡邕官至议郎,与叔父蔡质同朝为官。陈留圆城蔡氏至此门庭显赫,发展到鼎盛时期。蔡质之子蔡睦,曹魏时至尚书,有声于世。据载,蔡睦从陈留圉城迁居济阳考城,开给养蔡氏一脉。后来蔡睦的曾孙蔡谟这一蔡氏主支于晋永嘉年间随晋室南渡,开基江南,此后历东晋,南北朝至隋唐,世代名人辈出,入朝为官,或执掌权柄,或出将入相,建功立业,地位显赫,家族兴旺发达,长达数十世而不哀,发展成为江南名门望族。所以晋代以后,居于济阳,考城一带的蔡氏家族通称济阳蔡氏,后代蔡姓族人追根逆源时,因为称济阳为"郡望"和"堂号",称"济阳蔡氏"(济阳柯蔡),以示不忘故土。

姓氏"堂号"光门楣

"堂号"是家族的正号和别称。因古代同姓族人多数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,或同一姓氏的支派、分房集中居住与某一区或相近数处的庭堂、宅院之中,堂号就成为某一族人的共同征号。同姓族人为供奉共同的祖先,常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号,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义。堂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,具有区分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。同时也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、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。

堂号就其广义而言,它与姓氏的"郡望"(地望)相关,或表明其姓氏的发祥祖地,或表明其郡望所在。狭义的堂号,是自立的堂号,在同一姓氏之间,往往一先世之德望、功业、科第或祥瑞典故为据,自立堂号,其形式多样,数量成千上万,最突出的有四大类:

一是血缘、地缘关系命名堂号。如著名的"六桂堂",是闽一带洪、江、汪、翁、方六姓共同的堂号。以地缘为堂号如陇西李、赵郡李;太原王、琅琊王、京兆王。

二是以祖先的嘉言懿行或功业勋绩为堂号。如杨氏为怀念东汉太尉杨震拒腐触、不受贿的美德而立堂号"四知堂"、"清白堂";以功名名垂历史人物为堂号,如唐朝"平安史之乱"屡立战功的郭子仪被封为"汾阳王",其后子孙多以"汾阳郭氏"为荣。

三是以先世的传统伦理或其高尚品德为堂号。以伦理道德劝勉子孙后代,如张氏"百忍堂"、刘氏"重德堂"、蔡氏"克慎堂""柯氏瑞鹊堂";以文人学士的高雅品格立"堂号",如宋理学家周敦颐,酷爱莲花"出淤泥而不染"的高风亮节,将居屋定为"爱莲堂",周姓后世均仿之;晋代陶渊明"不为五斗米折腰"辞官归里,后人因其名号为五柳先生,则以"五柳堂"。

四是以家族中考取功名或以名人厅堂别墅为堂号。唐代泉州人林披,有子九人,俱官居刺史(州牧),门庭显赫,林氏后人逐以"九牧堂"为堂号。

此外,古代或以祥瑞吉兆、或以训勉后人的格言、或以封爵、谥(shi 顿声)号、或旌表褒奖为堂号,等等。

 

© 2012 Copyright Singapore (Ji Yang) Cai Clan Associ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

 

Powered by Wild Apricot Membership Software